查看原文
其他

记录生活20230604

新晓 新晓的生活记录
2024-09-22

一、初进棒棒写作群

今天下午午睡起来,只听得手机叮叮咚咚,打开手机看到哈尼小美女的微信。我可以进群了!心情激动无以言表!原以为已经无缘写作棒棒群了,5月28日,看到素菊妹子的文章,写作棒棒群可以纳新了。我用了一下午的时间,开了公众号,写了一篇心得提交素菊和哈尼审核。由于先前加了素菊妹子的微信,也算是熟人和朋友了。一直很羡慕优秀的人们一起同行进步。所以认为一定可以进群。谁知哈尼美女没有通过,当时心里还有点儿失落。转念一想,可能因为我还不具备进群的资格,那就好好继续努力吧!这几天又重新微信读书,现在正在看了一本《觉醒认知》。

今天下午突然接到进群的消息,激动加上不知所措,激动的心颤抖的手,赶紧写下自我介绍。知道群里的都是优秀的人,心里免不了忐忑不安,不知道我能不能通过试用期,仔细反复的阅读了进群须知,对于爬楼任务还是有点儿胆怯,对于编辑运用还做不到运用自如。就像是接到暗恋的人的邀请,却又忐忑自己不配。小心翼翼揣着紧张进得群来,扑面而来的欢迎热浪滚滚而来,让我目不暇接,我激动的只会说谢谢啦!捧友们真是太热情了!找到组织的感觉真好!捧友们都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,我的水文居然也被捧出花来。唐朝老师说过:“人都是需要鼓励的,甚至神也不例外,每个人都喜欢被赞美、被认可,这本身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。”我太需要这样的激励和学习了。

二、《觉醒认知》读书笔记

1、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

我们对自己的无知使自己看起来就像一个“醒着的睡着的人”。

真正的觉醒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,立足长远,保持耐心。

人生没有什么定数,不折腾,时间同样会过去,所以,去做总比不做好,开始总比放弃强。

2、内观自己 摆脱焦虑

急于求成——凡事希望立即看到结果,对不能马上看到结果的事往往缺乏耐心,非常容易放弃。

“明明知道,但就是做不到;特别想要,但就是得不到”的怪圈,比如:明知道读书重要,转身却掏出了手机;明知道跑步有益,但跑了两天就没了下文;明知道要事优先,却成天围绕琐事打转……

买了很多书,希望能立即改变自己。特别是每次收到书的那一瞬间,我总会产生一种好像已经拥有这些知识的错觉,但事后才发现,读书的“艰难”与买书的“惬意”简直相差十万八千里。

再抬头看,与一些同龄人的差距早已遥不可及,甚至一些比自己还年轻的人也已成就满满,而自己还得从零开始。这种情况让我变得烦躁和焦虑,情绪一度低落,那段时间我心里总是回响着一句话:来不及了,太晚了,一切都太晚了……

我像一个落水者,被焦虑彻底包裹,仿佛在慢慢地沉入河底。看着河面的波光逐渐消失,我终于在一次感到绝望时想通了一件事:做总比不做强!

3、自控力

人生是由无数个选择组成的,不同选择的累加造就了不同的人生。

·针对当下的时间,保持觉知,审视第一反应,产生明确的主张;

  ·针对全天的日程,保持清醒,时刻明确下一步要做的事情;

  ·针对长远的目标,保持思考,想清楚长远意义和内在动机。

元认知能力强的人就是这样:无论是当下的注意力、当天的日程安排,还是长期的人生目标,他们都力求想清楚意义、进行自我审视和主动控制,而不是随波逐流。

3、外观世界 借力前行

不管做什么,不管当前做得怎么样,只要让自己处在舒适区的边缘持续练习,你的舒适区就会不断扩大,拉伸区也就会不断扩展,原先的困难区也会慢慢变成拉伸区,甚至是舒适区,所以成长是必然的。

速成是不可能的。因为能力圈只能一点一点扩大,所以只要我们遵循匹配规律,不断在舒适区边缘拓展自己,同时愿意和时间做朋友,那么我们注定可以持续成长,重塑自己。

只要拆解目标——把大目标拆分为小目标,任务就会立即从困难区转移到拉伸区,这样你就愿意行动了。

学习不只是一味地努力,成长也不只需要“打鸡血”、拼意志力。只要站在舒适区边缘,一点一点往外走,同时和时间做朋友,你肯定会在不经意间发生蜕变。

读完书能去实践书中的道理,哪怕有那么一两点内容让生活发生了改变,也是很了不起的,因为从这一刻开始,书本中的知识得到了转化。

人的学习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两个层次。

被动学习:如听讲、阅读、视听、演示,这些活动对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5%、10%、20%和30%。

主动学习:如通过讨论、实践、教授给他人,将被动学习的内容留存率提升到50%、75%和90%。

《暗时间》的作者刘未鹏说:“教”是最好的“学”,如果一件事情你不能讲清楚,十有八九你还没有完全理解。当然,教的最高境界是用最简洁的话让一个外行人明白你讲的东西。

正确的行动往往是反天性的,让你觉得舒服和容易的事往往得不到好结果,而一开始你认为难受和困难的事才能让你真正产生收获。

改进学习方法:一是尽可能获取并亲自钻研一手知识。二是尽可能用自己的话把所学的知识写出来。三是反思生活。

《好好学习》一书的作者成甲说,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,甚至不是来自经验,而是来自经验总结、反思和升华的能力。

选择一些值得关注的人,和他们保持联结。他们释放的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会引领我们走向更广阔的世界,但无论如何,最终要自己去读、自己去想、自己去做。

单纯阅读时,人容易满足于获取新知识,而一旦开始写作就必须逼迫自己把所学的知识关联起来,所以写作是一条深度学习的自然路径。

要是一个人拥有的知识体系可以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,那他必定是个厉害的人。

真正的知识不是你知道了它,而是能运用它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,解决实际问题。

如果能用自己的语言把一个知识、一个道理、一件事情说清楚,让外行人也能听懂,那么这些知识、道理、事情十有八九会成为自己的一部分。经常输出的人往往成长得很快,因为他们总是不断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连接。

在学习时,身心合一、极度专注是极为重要的前提条件,只有在这种状态下,人们才能从学习活动中收到精细、强烈的正向反馈。无反馈,不学习。

·教是最好的学;

·用是最好的学;

·输出倒逼输入;

·请用作品说话……

不产出、不运用、不得到反馈,就算学一辈子也不会获得真正的成长和机遇。真正的学习成长不是“努力,努力再努力”,而是“反馈,反馈再反馈”,只有不断产出,获得反馈,我们的人生才会发生真正的变化。

如果你觉得别人讲的道理有理有据,而自己暂时无法反驳,碰巧自己又非常想做这件事,那就相信他们说的是对的,然后笃定地行动。在实践途中,你自然也要保持思考,用行动反复验证他们的理论,不适则改、适则用,直到自己真正做到为止。

有太多人想不通为什么自己“懂得那么多道理,却依然过不好一生”。这种困惑来得如此自然,每个人在成长路上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。

“知多行少”就像是一个死结,越拉越紧,以至于眼看着自己成为“认知上的巨人、行动上的矮子”却不知如何是好。当他们看到同龄人,甚至是后辈通过扎实的行动功成名就时,那些懂得的道理就会一股脑地化为焦虑倾泻而出。懂的越多,焦虑越多,无力之下,索性就破罐子破摔了。

曾几何时,我也是一个知而不行的人,凡事满足于知道,行动力极弱,很少主动、持续做成过什么事。

现实和理论都告诉我们:懂得百点不如改变一点。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自己懂得了多少道理,而在于自己改变了多少。

有些时候我们之所以看不到一些角度,是因为自身学识不够,不知道有那个视角存在,所以要多学习,借助高人的视角来观察世界。很多优秀的书籍和文章都展现了作者看待问题的独特视角,你若摘取,便能向高人学习。

无论你当前处于何种情绪旋涡,只要自己愿意,总能找到更好的角度。只是有的人面对再好的事情时都盯着一点瑕疵不放,而有的人却能从任何一件糟糕的事情中找到闪光点并放大,忽视其他不足之处。孰优孰劣,孰喜孰悲,一目了然!

胡适先生也说:怕什么真理无穷,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。无穷的真理确实容易让人害怕,但只要盯住眼前的那一寸,就会从那一寸中获得快乐。

早冥读写跑,人生五件套——成本最低的成长之道。

我也不喜欢被闹钟叫醒的感觉,和自然醒来相比,被闹钟叫醒后,我的精神状态会差很多,起床的痛苦感很大程度源自这里,于是我果断放弃了闹钟。

一旦认知上想通想透了,行动时就不需要用大把大把的意志力来支撑了。

脚步不能丈量的地方,文字可以;眼睛无法看到的地方,文字可以,文字还可以带我们穿越时空与千百年前的顶级思想家交流。时间和空间都不再成为束缚,这可是无法轻易拥有的能量,但阅读能够帮助我们获得。

查理·芒格就说过:“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,一个都没有。”

不管别人说一本书有多好,只要你读起来觉得太难,也没什么兴趣,那最好不要硬着头皮去读,因为它和我们之间肯定还存在着一些信息缺口。强行去读,自己会很痛苦,阅读的兴趣也会很容易被消磨掉,所以在初读的时候,一定要让兴趣、难度、需求三者尽可能匹配。

真正读好一本书,往往需要花费数倍于阅读的时间去思考和实践,并输出自己的东西——可能是一篇文章,也可能是养成一个习惯——这个过程比阅读本身要费力得多。

如果你在阅读后还能把所学知识用自己的语言重新阐释,甚至将它们教授给他人,那这个知识将在你脑中变得非常牢固。

阅读是每个人都能获得的平等、希望和机会,如果你希望自己变得不同,那就请用一生的时间去探索、实践。

翻译,即无论学习什么东西,都要努力琢磨它们究竟在讲什么,它们的实际意义是什么,然后用自己的话将其重新讲出来。

通过自己的语言,用最简单的话把一件事情讲清楚,最好让外行人也能听懂。也许这就是大道至简,只是我们习惯了烦琐和复杂。

采用像聊天一样的方式写作就会让文章显得很自然。

难怪李笑来在写作时始终坚持这样一条:大量使用类比,除了类比和排比,尽量不使用任何修辞……如果你时常践行这一原则,就会慢慢发现,自己不仅写得更好了,也学得更好了。

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就是在调动自己的千军万马。

《刻意学习》一书的作者Scalers曾这样回答。

你自己想明白的,是从你的体系中萌芽生长出来的;而从书上看到的,非常容易停留在做个笔记画个线,涂个手绘画个圈,自以为懂了的层面。不要害怕书上早就写了,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世界上,刻画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轨迹。

一个人想要真正成长,一定要学会写作,因为“只读不写”的学习是不完整的,是低效的。而写作时如果不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转述,则是无用的。

因为“教”才是最好的“学”。教授他人会逼迫我们通过自己的语言,用最简单的话把一件事情讲清楚,甚至让外行人也能听得懂,而写作的优势就在于它可以让我们在磨炼这项技能的路上不断调整、反复修改,直至自己满意。

运动不仅能使人身材更好、精神更佳,同时能增强大脑功能,提升注意力、记忆力、理解力、自制力,从而增强学习效果,让人创造更大的成就,获取更多资源。

运动更大的意义不在于健身而在于健脑,它不仅能使人更加乐观,还能使头脑更加灵活,最终使健康水平和认知水平实现双重提升。

身体和灵魂,总有一个要在路上。其实灵魂想要走得远,身体必须在路上。

认知越清晰,行动越坚定。

虽然我每天按部就班地生活,但好像什么也没做,生活就像无声的溪水,每天从身边流过,但定睛一看,什么也没有留下。那一瞬间,我产生了一种深深的失重感,第一次体会到了焦虑。

记录时间对我最大的意义,就是让自己能够觉知到时间的存在,让自己过得更加踏实。

每日反思。留意每天生活中最触动自己的点。不管这个点是令人欣喜的感悟,还是令人难受的困惑,只要它在心头燃起火花,就把它摘取下来,记录到文档里复盘。

复盘的方式也极为简单,通常只需3点:

①描述经过——以便日后回顾时能想起当时的场景;

②分析原因——多问几个为什么,直到有深度的启发;

③改进措施——尽可能提炼出一个认知点或行动点。

“每日反思”有时候只有几句话,有时候长达数千字,视心而动,视情而定,只要能让自己更好地看清问题并发生改变就好。

无论何时,都要把对方的情绪和意见分开对待,这样,即使在最糟糕的事情中也能学到有用的东西。

有反思的生活,就好比每天在时间的溪流中拾取一块闪亮的小石头,然后精心打磨,不久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自己身上已经有了一大袋认知晶石,这些认知晶石就是我们生活的印记和结晶。有了这些认知晶石打底,我们的生命质量和密度将远远超过那些不反思的人。

好的反思是感知生活中最触动自己的点,难受的、欣喜的、念念不忘的……这些点正是处在自己成长的舒适区边缘的感悟,人在舒适区边缘学习,成长是最快的。

因为灵感虽然是一瞬间冒出来的,但其背后却是一段生活经历的积累。

4、开始行动

在反思痛苦的时候,一定要对自己极度坦诚,把心底最真实的想法挖出来,即使内心的想法让自己感到极度难堪、羞耻,但只要它是真实的,就对自己说出来,承认它,并接纳它。对自己坦诚、接纳不完美的自己,才会让自己重生。

感谢周岭老师为我们创作了一本适合普通大众的佳作!

2023年6月4日下午16:30读完此书,收获颇丰,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。又下单买了本纸质书,准备再精读一遍,尤其是好的实用的书籍感觉读一遍不够。所以活到老学到老绝不是一句空话!学习的方法和思维的训练也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,要靠点点滴滴的积累和探索,偷懒和不行动那永远也无法抵达对岸;我们需要行动力提升认知,也需要认知激励行动力。

韩寒在《后会无期》里曾说过一句话: “听过很多道理,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”。

很多人都被这句话击中了,简直就是我的真实写照啊! 那些年报过的课、翻过的书,就如同沙滩上的字一样,都随着时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了,学的时候感觉很有道理,可是学完会后就没有然后了。

看完这本书之后,发现阅读一定要落实到行动上面,输出最重要。将学到的东西用自己的话简单讲给别人听,并且通俗易懂,这就是真懂了。唐朝老师不就是典范吗?他的中翻中让多少人受益其中。

三、运动

退休前单位周末总会组织跑步,8公里。只有少数的人可以跑完全程,我就是为数不多的一个。退休后看娃,也没有再运动。过年那几天吃睡吃睡,体重由原来的115飙升到125,下决心要运动减肥。然而决心下了一百遍,就是迟迟没行动~知易行难。尤其是最近一直阴雨连绵,更成了我不运动的借口。看过《觉醒认知》后,觉得自己这会儿一定要行动起来~哪怕是下雨,锻炼的方式很多,关键是坚持。第一天跑步3公里,准备循序渐进,急于求成,想要快速见效,这样反而不容易坚持。《觉醒认知》中说得运动不能上来就冲,那种痛苦感反而不利于坚持。建议先慢跑,到稍微气喘的时候就改为快走,等气匀了再改为慢跑,如此反复,运动半个小时前20分钟消耗的主要是身体里的糖,30分钟之后消耗脂肪的比例才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。因为就减肥而言,有氧运每次到舒适区的边缘坚持一下,然后回到舒适区停留一下,调整好了再到舒适区边缘……如此反复。在接下来的10~15分钟,如果体力允许,就尽量快跑,或者强度至少比前30分钟再大一点,以便消耗更多的脂肪,因为此时身体已经适应了一定的强度,可以离舒适区边缘再远一些。今天虽然下着大雨,我就选择爬楼梯,18层连爬两轮,感觉体力还行,本来想再爬一轮,感觉还是慢慢来,就跳绳200多个,收工。早市买菜、回家早读,群里看文章学习。

4、看娃陪娃

小孙子三岁半了,计划9月入幼儿园。在仅有的三个月陪娃时间,看好娃~这是我的退休后的再次上岗。每天运动回来做饭,看书,等娃醒来吃过饭陪娃出去溜达溜达,和小朋友一起玩玩儿,做午饭,午睡,陪娃玩儿到晚饭~周而复始。对于孩子的教育,也是买了好多书,《陪孩子终身成长》《正面管教》《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如何听孩子才会说》《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》《男孩需要明确指令》《男孩为何难养》《儿童健康讲记》《儿童情绪管理》《非暴力沟通》等等,但也是应了那句话:道理我都懂,可到头来还是不会用。老王打击我,儿子都没见你这么用心,人家儿子你倒很上心。我怼他,那时候蒙昧无知,现在觉醒也不晚。

5、投资

以前是单位的理财经理,由于思想保守,竟然没有开过股票户。虽然考有AFP证,但真的是为考证而考的证。偶然的一次机会,看了以前心仪公众号~“洞见”的文章,广告文案写的不错,随报名学习微淼商学院,在小组群任组长,半年的学习取得毕业证。随笨笨的开户,打新债,看雪球大v的文章,几经筛选,误打误撞(在雪球的文章留言后面发现了有一个人说价值投资还是唐书房)加入了唐书房,每天如饥似渴的刨旧文,先后买了唐书房三本书,从此开始了价值投资之路。没进群前,由于对唐朝老师的理念和方法很认同,只是学习,本金不多抄了作业。对于财报当时在微淼商学院浅浅的学过,也没再深入的去看去学。进了群,看到群友们争前恐后的学习财报的劲头,我有点儿焦虑了,真害怕被摔下车去。素菊说,有兴趣可以看看,其实不难的,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惊喜。关键真的有兴趣,没兴趣多看看书也没事。那我就慢慢来,再从头看看《价值投资实战》,再啃啃《手财》,和优秀的人同行就会推着你前行。虽然年龄大了,但只要有学习的劲头,方向正确,且还有这么多优秀的人一起,鼓励支持,学习的路上不孤独。不是有一句话说,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,其次是现在。把握好现在,不随波逐流,行动起来。





修改于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新晓的生活记录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